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66|回复: 6

[基本常识]对hi-fi器材声音的辨别能力是多听而得的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

回帖

10

积分

注册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4
贡献
4
发表于 2020-2-5 16: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想讨论一个很简单的、似乎不言自明的道理,那就是:发烧友对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能力、辨别能力、判断力,是多听而得的,是在多听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的。大致来说,这并不是天生的能力。固然有些人天生耳朵更灵敏一些,更善于分辨声音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可以很少接触hi-fi器材就获得很好的分辨能力。

对hi-fi器材的声音辨别能力,需要靠多听hi-fi器材、或者说用hi-fi器材多听各类音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对hi-fi器材声音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我曾经和美国PAD的老板、线材界的教父级资深人物JimAud聊线材的盲听问题。他就很明确地说,对声音的辨别力、判断力,绝对是“练”出来的,是靠多听而得的。随便拉一个没听过hi-fi器材的人,要他去辨别线材声音的差异,是不行的。这样的人,和经常辨听hi-fi器材、线材的发烧友,对声音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差别很大。

对hi-fi器材的声音的辨别力、判断力,不是靠天生的,是靠多听培养的,是靠多听而熟悉的。

其实不仅是听hi-fi器材,在其他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对一个事物越熟悉,越能分辨细微的差异;若不够熟悉,则无法分辨细微的差异。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人以前看老外的机会很少,会觉得老外的脸看上去都差不多,很难辨别甲乙丙丁,老外看中国人也一样,觉得脸似乎长得都一样!我们常人看一群猴子,会觉得似乎只只是一样的,但负责管理这群猴子的动物园饲养员则可轻易分辨出猴群里的每个猴子。我小学同学里有两个双胞胎,长得完全一样,我们同学都无法分辨出来,经常认错人闹笑话,但他们的父母亲从来不会把两人搞错。

这些现象的背后,道理是非常简单明了的——越深入熟悉,越能分辨细微的差别。不熟悉,则不可能具备分辨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耳朵的“听力”是天生的,只要听力灵敏,就自动获得了对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力。我个人不认同这种看法,我一直认为对hi-fi器材的声音分辨力,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面,需要靠多听hi-fi器材来加强。甚至多听现场音乐会也不是太相关。hi-fi器材属于电声重播,其声音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不同于自然的现场,不同于生活中的各类声音,是一个比较特定的“声音”。对这种特定声音的熟悉程度和分辨能力,只能靠多听hi-fi器材这一特定活动,才能最有效而针对性地加强和提高。

否则的话,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除了睡觉外都不是闲着的,至少每天有十几个小时是在听各类声音的,但这种“听”并无助于提高对hi-fi器材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因为并不相关!

发烧友之间经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是现场和器材重播的高下和差异问题。其实电声重播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现场的不折不扣的重现,电声重播必然是带有自身特性的,也就是说欣赏hi-fi器材,和到音乐厅去听现场,从声音角度看,是两类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体验。现场的声音是三维的体验,有很多的发声点,完全“三维”的声音信息传达到听者,而hi-fi系统只是靠两只喇叭发出声音,从原始声音信号的录制,到最后的重放,信息量都远不如现场来得全面和三维,怎么可能真正去“重现”呢?注定只能是一种缩水的、而且是以某种固定方式缩水的“特殊表现形式”。

我个人的观点是,哪怕是天天听现场、泡在音乐厅里过日子的乐迷,他对一套hi-fi器材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未必就超过一个常听器材的发烧友。因为这是两类声音。如我前面所说,hi-fi器材的重播,是带有自身特性的。对这一点可能有些人存在疑义,但我觉得很多发烧友是能理解我的说法的。坐在皇帝位上听一对喇叭,或者戴上一副hi-fi耳机聆听耳机系统,这种声音的体验,和坐在音乐厅或者爵士酒吧里聆听现场表演,仅从声音角度说,也是差异很明显的体验。

对于经常依靠hi-fi器材来欣赏音乐的人,对于喜欢hi-fi器材的发烧友,如果要提高对器材重播的辨别能力,需要做的是尽量多地辨听hi-fi器材。这是我的看法。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以前也多次说过,一个发烧友不仅需要多听现场,但仅仅多听现场也是不够的,如果他还必须依靠hi-fi器材来日常欣赏音乐,那么同等重要的是多听各类hi-fi器材。对hi-fi器材的辨听能力,只有靠多听hi-fi器材来培养和积累,这种经验,听再多的现场,也是不能替代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是把hi-fi器材视为重播音乐、欣赏音乐的途径的,所以从欣赏的乐趣来说,我更喜欢通过欣赏音乐,来加深对器材声音的了解和认识。我经常喜欢做的一种事情是:如果要对比试听两件器材、或者两根线,我会找出一张本就想听的唱片,比如某部交响曲,然后用A器材(或A线)来欣赏第一乐章,之后切换到B器材(或B线)继续欣赏第二乐章。之后第三乐章可能又切换回A。由于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其各个乐章的录制方式是一致的,声音特性是一致的,所以这种切换的方式,既连续欣赏了音乐,避免由于专注于听器材而产生枯燥感,又能在自然的听音过程中逐渐体会不同器材之间的声音差异。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自然的、既欣赏了音乐也能体会器材声音差异的“玩法”。假如A、B之间是存在明显声音差异的,那通过这种听法,可以很自然地体会到。和常见的“同曲反复”的试听方式相比,它避免了重复听同一段音乐可能引起的枯燥感、厌烦感,能让人在更自然、不厌烦的状态下去感知声音的差异。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732

回帖

1536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399
贡献
709
发表于 2021-1-13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惜生命,果断回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08

回帖

616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216
贡献
162
发表于 2021-8-5 06: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打酱油的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主题

1182

回帖

1760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2056
贡献
1246
发表于 2021-8-14 06: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的人少,我来小顶一下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0

回帖

894

积分

中级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216
贡献
805
发表于 2021-9-3 1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几百元多媒体音响就是我的HIFI音响,估计很多人不敢说几百元的多媒体也能HIFI。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2

回帖

45

积分

注册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31
贡献
26
发表于 2021-9-3 15: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听音感受很重要,器材的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1

回帖

51

积分

注册会员

音符
0
音乐币
156
贡献
35
发表于 2021-9-7 1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到线材真的是不容易

温馨提示

记得善用社区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资源;论坛站内搜索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资源可以去资源求档发帖,求助社区的网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哦;资源求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捌零 ( 反馈邮箱:admin@ptcd.net )

GMT+8, 2024-6-3 12:13 , Processed in 0.08257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